【代表故事】余小勤:建言打破交通瓶頸 用心傳遞群眾聲音
余小勤,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、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實驗小學教務處副主任、校工會主席。
1986年,余小勤懷著對教育事業的熱愛成為一名教師,在“三尺講臺”上一干就是三十多年,多次被優秀教師。
作為一名基層教育工作者,余小勤深知一個地方的長遠發展離不開打基礎、謀長遠的工作,最需要的就是馳而不息、久久為功的工作韌勁。當選人大代表這幾年,余小勤最關心的是家鄉的道路建設。
“我的婆家在福貢縣匹河怒族鄉沙瓦村,以前村里沒通公路,每一次回家都要走上四五個小時的山路。而山里有很多好東西,比如菌子、蜂蜜,還有水果,但是路不通運不出。”提起家鄉的交通情況,余小勤說道。
在怒江,像沙瓦村一樣的村子不在少數。怒江州曾是全國“三區三州”之一的深度貧困地區,自然條件是最大的束縛,交通道路是最大的瓶頸。
“要想富,先修路”,這是當地群眾最大的心聲。
“群眾的心聲就是我們最應該傳遞的聲音。”幾年來,余小勤始終堅持“人民選我當代表,我當代表為人民”的理念,堅持深入基層,深入群眾,收集民意,關注群眾關心的熱點、難點問題,再將大家最關心的出行問題上升為提案、建議。
她提出關于加快實施云南省保山至瀘水鐵路的建議、關于將蘭坪至福貢二級公路納入國家“十四五”交通規劃重點建設項目的建議等,都得到了相關部門的回復和辦理。
如今,不僅沙瓦村的路通了,整個怒江州的交通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,曾經的溜索過江、人背馬馱變成了今天的暢通公路。
“路通了,希望就有了。山里的好東西開始走上城里人的餐桌,城里人也能來到山里欣賞美麗的自然風光,更重要的是老百姓的腰包越來越鼓了。以后大家還要擼起袖子加油干,讓鄉村振興早日實現。”余小勤說道。